《硝酸》教案【優秀6篇】
Fe2O3+6HNO3==2Fe(NO3)3+3H2O現象:紅色固體溶解,生成黃色溶液一秘范文的小編精心為您帶來了6篇《《硝酸》教案》,希望能對您的寫作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硝酸》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在課程標準中,對該節內容描述為“運用發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該條內容標準屬于獨立操作水平,要求學生能夠獨立完成泡菜的制作,并嘗試對亞硝酸鹽的含量進行檢測。通過本課題的開展,可以使學生了解生活中我們所吃的泡菜是怎么制作的,泡菜中可能含有較多的亞硝酸鹽是怎么產生的,如何去測定泡菜中的亞硝酸鹽的含量。據此,將本節教學目標確定為:
1、了解泡菜制作的原理、方法,嘗試制作泡菜;
2、了解亞硝酸鹽對人體的危害及測定其含量的原理,嘗試用比色法測定泡菜中亞硝酸鹽的含量變化,討論與此相關的食品安全問題。
其中制作泡菜并測定泡菜中亞硝酸鹽含量是本節的重點;泡菜中亞硝酸鹽含量的測定是本節的難點。在進行本課題的教學時,要以實驗為依托,通過實驗使學生掌握泡菜制作的方法、步驟以及亞硝酸鹽含量的測定方法。
二、教學設計思路
通過日常生活中人們喜愛的泡菜食品,引入主題──制作泡菜并測定泡菜中亞硝酸鹽含量,引導學生關注食品安全,注重身體健康。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列舉一些自己喜歡的泡菜,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順利進入本課題的研究。在進行實驗設計時,先給學生展示泡菜制作及測定亞硝酸鹽含量的實驗流程,讓學生依據實驗流程設計制作泡菜的實驗步驟,并學會檢測泡菜中亞硝酸鹽的方法。
三、教學程序設計
學習階段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引入課題
從課題背景入手,介紹泡菜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出的一種經過微生物發酵的腌制食品。泡菜是怎樣腌制的呢?在腌制過程中,為什么需要對亞硝酸鹽的含量進行檢測?
學生進行分析、討論、交流。
通過課題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展開課題。
泡菜制作的基礎知識
教師引導學生看課本,了解有關乳酸菌的基礎知識:泡菜的制作離不開乳酸菌,乳酸菌包括乳酸桿菌和乳酸鏈球菌,它們都是嚴格的異養厭氧型的細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分布。
亞硝酸鹽:亞硝酸鹽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在食品生產中常用作食品添加劑。在自然界中,亞硝酸鹽分布廣泛。
思考:為什么日常生活中要多吃新鮮蔬菜,不吃存放時間過長,變質的蔬菜?
有些蔬菜,如小白菜和蘿卜等,含有豐富的硝酸鹽。當這些蔬菜放置過久發生變質(發黃、腐爛)或者煮熟后存放太久時,蔬菜中的硝酸鹽會被微生物還原成亞硝酸鹽,危害人體健康。
亞硝酸鹽在通常情況下對人體無害,但人體攝入亞硝酸鹽過量時,會引起中毒甚至引起死亡。
在特定的條件下(適宜的pH,溫度和一定的微生物的作用),亞硝酸鹽可轉變成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質——亞硝胺。
學生看課本,掌握有關泡菜的基礎知識。
通過閱讀,掌握有關乳酸菌和亞硝酸鹽的基礎知識,為泡菜的制作打下基礎。
泡菜的制作
[案例]泡菜制作是以乳酸發酵為主,同時利用食鹽的高滲透壓作用,兼有蛋白質分解的。微生物發酵過程的冷加工方法,對蔬菜的營養成分、色香味等的保存十分有利。
千百年來,泡菜不但以其酸鮮純正、嫩脆芳香、清爽可口、回味悠長的特點吸引眾多食客,還因其開胃口、促消化、解葷腥、增強食欲的功效為世人所樂意接受。
泡菜的制作工藝如下:
選料→預處理→配制調料→泡制
泡菜的制作看上去很簡單,但要泡出色香味俱佳、營養衛生的泡菜,應該掌握原料性質,注意選擇容器、制備鹽水、搭配調料、裝壇等技術。如調料是泡菜風味形成的關鍵,泡菜壇的選擇亦關乎泡菜的制作成敗。
教師組織學生看教材中的實驗流程示意圖,結合所給的案例,回答下列問題:
1、試舉出日常生活中應用乳酸菌的其他實例。
2、在四川,人們用的是一種壇口突起,壇口周圍有一圈凹形托盤(即水槽,可盛水),扣上碗可以密封的壇子。制作泡菜的壇子必須密封,試說明其道理。
3、為什么泡菜壇內有時會長出一層白膜?你認為這層白膜是怎么形成的?
4、試討論泡制泡菜的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及原因。
學生閱讀泡菜制作的流程,討論設計實驗流程。
對案例中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
學生通過閱讀和討論,設計出泡菜制作的一般流程。
這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獨立的完成實驗設計,這是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訓練。
通過對問題的討論與研究,使學生對泡菜制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所了解。
測定亞硝酸鹽含量的原理及測定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看課本,了解測定亞硝酸鹽含量的原理。
如何測定亞硝酸鹽的含量呢?
學生通過看課本,掌握測定亞硝酸鹽的一般流程,及在測定中所要注意的問題。
配制溶液→制備標準顯色液→制備樣品處理液→比色→計算
思考:
1、在配制溶液時,所配制的各種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2、如何制備標準顯色液?
3、制備樣品處理液的步驟是怎樣的?
同學們相互討論,交流,得出答案。
使學生掌握測定亞硝酸鹽的一般方法。
結果分析與評價通
通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后,依據測定亞硝酸鹽含量,我們對三壇泡菜分別在腌制過程中的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第11天和第13天分別對食鹽濃度為4%、6%、8%的泡菜做了亞硝酸鹽含量的檢測,經過多次實驗檢測,我們得到以下數據:
實驗結果與分析:
三種食鹽濃度的泡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與發酵天數的關系圖如下。
從曲線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泡菜中亞硝酸鹽含量在發酵剛剛開始的時候都處于上升趨勢,在5d或7d的時候會達到一個最高值,之后就會慢慢下降,在發酵時間達到13d左右的時候下降到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數值,達到平穩狀態。
同學們相互交流評價各自的作品并進行如下討論:
1、泡菜的腌制是否成功?色澤口味如何?
2、亞硝酸鹽的含量是否符合衛生標準。
3、隨著泡菜時間的延長,三只泡菜壇內亞硝酸鹽的含量的變化趨勢如何?能分析形成這種趨勢的原因嗎?
4、如何改進泡菜制作的方法。
學生進行實驗。
針對評價的原則,學生對各自的作品進行評價。
使學生學會對實驗數據的處理。
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
課題延伸
如何利用乳酸菌發酵生產酸奶?在制作酸奶的過程中,是否也會產生亞硝酸鹽?請設計出實驗方案。
探究酸奶的制作。
利用已有的知識,探索未知的領域。
四、教后反思
學生通過親自進行泡菜的制作及亞硝酸鹽含量測定,使他們的動手動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同時這節課也是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只是在引導學生,一些實驗步驟、實驗設計方案,都是學生自主的設計和完成的,老師在學生設計出錯或無法完成實驗時給以必要的指導。
在亞硝酸鹽含量測定的實驗中,由于用到的試劑較多,且步驟煩瑣,老師對試劑的配制等是事先完成的,一是為了節約時間,再是考慮這些內容學生一般無法完成。在發酵和測定亞硝酸鹽的過程中,由于用時較長,我們在課下由興趣小組完成,最后匯總數據,進行分析。
《硝酸》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了解氨的物理性質,掌握氨的化學性質、銨鹽的化學性質
2、學會銨離子的檢驗方法
3、學會氨氣的實驗室制取、收集、檢驗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應用化學實驗發現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新聞報道,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2、不斷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行歸納、整理知識線索,交流學習方法,培養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氨和銨鹽的化學性質,實驗室制氨的化學反應原理。
教學過程設計
20xx年4月20日上午10時,杭州市一制冷車間發生氨氣泄露事故,整個廠區是白茫茫一片,寒氣逼人,方圓數百米,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濃烈的刺激性氣味,進入廠區呼吸都感到困難……
1、為什么廠區內會寒氣逼人?
2、從本則報道中你能總結出氨氣的哪些性質?
3、如何吸收泄露而彌漫在空氣中的氨氣?
噴泉實驗現象及原因:
討論:水不能充滿整個燒瓶,原因可能有哪些?
實驗注意事項:
思考:CO2溶于水是1:2能否用水作為吸收劑完成噴泉實驗?如果用NaOH溶液能否完成?
下列氣體和溶液組合能進行噴泉實驗嗎?若能,水面能上升到滿嗎?為什么?你能從中得到什么規律?
氣體:HCl、CO2、CO2NO2、Cl2NH3
液體:H2O、H2OKOH、KOHNaOH、HCl
氨水呈弱堿性原因:
氨水成份:分子:離子:
液氨與氨水的比較
液氨氨水
物質成分
粒子種類
主要性質
存在條件
化學性質:
(1)與水反應:NH3+H2O—
【實驗】用兩根玻璃棒分別在濃氨水和濃鹽酸里蘸一下,然后將這兩根玻璃棒接近(不要接觸),觀察發生的現象。
【思考】濃氨水與濃硝相遇及濃氨水與濃硫酸相遇是否有相同的現象?及用氨水吸收CO2的方程式
(2)跟酸的反應:
NH3+HCl—NH3+HNO3—NH3+H2SO4—
(3)鹽+NH3H2O——堿+鹽(兩者發生復分解反應):
例:NH3H2O+MgCl2====NH3H2O+Al2(SO4)====
(2)銨鹽受熱易分解
NH4Cl====NH3↑+HCl↑
(NH3+HCl=NH4Cl)
NH4HCO3====NH3↑+H2O+CO2↑
NH4Cl的分解類似碘的升華,但兩者變化的本質是不同的,前者是變化,后者是變化
在試管中加入少量的NH4Cl固體,再滴加適量的10%NaOH溶液,加熱,并將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貼在玻璃棒上靠近試管口。這一實驗的反應實質是什么?
(4)還原性
與氧氣反應:4NH3+5O2===4NO+6H2O放熱反應(催化氧化,用于制硝酸
文P87最后一段至P88第一段,思考下列問題:
1、用上什么試劑制備氨氣?如何選擇實驗裝置?
2、用什么方法收集NH3?
4、NH3的實驗室制法
原理:
試劑:
收集方法:
檢驗方法:
根據氨的性質,我們可以歸納出氨的哪些用途呢?
5.氨的用途
[例1]氣體X可能有NH3、Cl2、H2S、HBr、CO2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時產生淡黃色沉淀,該沉淀不溶于稀HNO3溶液,若將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卻不見沉淀產生,則有關氣體X的成份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②一定不含CO2③一定不含NH3、Cl2、H2S④可能含有Cl2、CO2。
(A)只有①
(B)只有③
(C)①和③
(D)②和③
[例2]關于氨水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氨水的溶質是NH3H2O
(B)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劑變紅
(C)氨水中含三種分子和三種離子
(D)氨水中溶質的質量分數越大,溶液密度越小
[例3]由三種相同體積氣體組成的混合氣,依次通過足量的下列4種試劑:飽和的碳酸氫鈉溶液、濃硫酸、灼熱的氧化銅和過氧化鈉后,氣體體積減小一半(氣體體積均在相同條件下測定且溫度高于水的沸點),這種混合氣體的合理組成是()
(A)NH3、CO、NO
(B)HCl、H2、N2
(C)HCl、CO2、CO
(D)SO2、N2、CH4
《硝酸》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硝酸的化學性質并了解其用途。
能力目標:提高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能力及類比學習的方法。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重點
硝酸的不穩定性和氧化性。
三、教學難點
硝酸的氧化性。
四、實驗準備
濃硝酸、稀硫酸、銅片、鋅片、鐵片、鋁片、木炭、燒杯、試管、滴管、石棉網、鐵架臺(帶鐵圈)、酒精燈、無色透明塑料袋。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方法
啟發—掌握法
七、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言】三大強酸中的鹽酸、硫酸我們已學過,今天來學習硝酸,硝酸除了具有酸性外,還有些我們所不了解的性質,這些我們所不熟知的性質就是這節課學習的重點。
【板書】第三節硝酸
【展示】兩瓶不同濃度的硝酸(一瓶濃硝酸,
一瓶稀硝酸)。
【板書】一、硝酸的物理性質
【指導閱讀】要知道“發煙”硝酸及常用濃硝酸的質量分數,并比較三大強酸的物理特性。
【投影】右邊表格
【實驗】一位同學上臺,通過實驗(聞氣味,打開瓶塞觀霧,與水混合放熱)總結、歸納。
【分析、總結】
硝酸
硫酸
鹽酸
揮發性
(易)
(難)
(易)
沸點
(低)
(高)
(低)
【過渡】硝酸是一種強酸,在水中完全電離出和。因為有,所以硝酸具有酸的通性。
【板書】二、硝酸的化學性質
1.酸性
【書寫】
【設問】從來看,推測硝酸具有哪些性質?
【質疑】濃硫酸能氧化Cu和C等,硝酸是否也可以?
【演示實驗1-7】硝酸的氧化性。觀察實驗現象。推測產物,試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標出電子轉移方向和數目。
【講述】Cu與濃、稀硝酸在常溫下都可發生化學反應,說明硝酸具有強氧化性。
【分析、討論、回答】
在中,氮元素呈現其最高價態+5價,在氧化還原反應中,硝酸具有氧化性。
【觀察、回答】
加濃硝酸的試管,反應劇烈,放出紅棕色氣體,溶液變為綠色。
加稀硝酸的試管,反應較緩慢,放出無色氣體,進入空氣氣體變為紅棕色,溶液變為藍色。
Cu與稀硝酸反應生成了無色NO,NO遇空氣后又生成了紅棕色NO2。
【板書】
2.強氧化性
【質疑】由于硝酸的濃度不同,反應產物就不同,說明了什么?
【演示Zn、Al、Fe分別與濃硝酸反應】(增加)將Zn片插入一盛有少量濃硝酸的燒杯中,有紅棕色氣體放出,立即拿出。再將Al片、Fe片放入濃硝酸中。觀察現象。
【思考、回答】
物質的量變能引起物質的質變。
【觀察、分析、回答】
無明顯變化。像濃硫酸能使Al、Fe鈍化一樣,在常溫下濃硝酸也能使之鈍化。
【講解】大多數金屬(除金、鉑等少數金屬外)都可被硝酸氧化,由于硝酸濃度不同,被還原為NO2或NO。
【指導閱讀】濃硝酸和濃鹽酸按體積比1:3混合后的混合物,氧化能力極強,可溶解金和鉑。閱讀課本(玻爾的諾貝爾金質獎章)。
【閱讀、領悟】
【演示木炭與濃硝酸反應】(增加)
在燒杯里盛10mL濃硝酸,用酒精燈加熱。把一塊燒紅熱的木炭浸入熱的濃硝酸中。
【提示】觀察加熱濃硝酸和加入紅熱木炭后的?,F象?寫出化學方程式。
【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什么?
【板書】
3.不穩定性
【展示】一瓶久置而發黃的濃硝酸,為何出現這種現象?
【觀察、回答】
加熱濃硝酸有紅棕色氣體產生。
加入紅熱木炭后,木炭繼續燃燒,同時產生大量紅棕色氣體。
【分析、書寫】
【討論、總結】
①進一步證明硝酸有強氧化性。
②硝酸不穩定,分解。
【分析、討論、回答】
可能有NO2產生,并溶于硝酸中。
【啟發】有NO2生成,那么硝酸的分解產物還有什么物質?
【分析、討論、回答】
【追問】硝酸應如何保存?
【強調】硝酸應放在棕色瓶中保存。
在硝酸中,氫元素化合價為+1價,氮元素為+5價,均為其最高價態,氧元素為-2價,又因為生成NO2,氮元素化合價降低了,只有氧元素化合價升高,因而有O2產生。
【回答】
隔熱、隔光處。
【指導閱讀】硝酸的用途
【板書】三、硝酸的用途
【閱讀、歸納】
(1)化工原料
(2)化學試劑
【引導學生總結】
【小結】
硝酸的性質,強氧化性和不穩定性。
【課堂練習投影】
1.如何洗凈內壁有銅附著的試管?
2.如何貯存和運輸大量的濃硝酸?
3.用以下三種途徑來制取相等質量的硝酸銅:
(1)銅跟濃硝酸反應;
(2)銅跟稀硝酸反應;
(3)銅先跟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銅,氧化銅再跟硝酸反應。
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A.三種途徑所消耗銅的物質的量相等
B.三種途徑所消耗硝酸的物質的量相等
C.所消耗銅的物質的量:途徑(3)>途徑(2)>途徑(1)
D.所消耗硝酸的物質的量:途徑(1)>途徑(2)>途徑(3)
4.在反應中,被氧化的氮原子與被還原的氮原子的原子個數比為()
A.3:5B.5:5C.5:3D.5:8
八、板書設計
第三節硝酸
一、硝酸的物理性質
通常狀況,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與水任意比互溶,易揮發。
二、硝酸的化學性質
1.酸性
2.強氧化性
3.不穩定性
三、硝酸的用途
化工原料化學試劑
《硝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實驗室中制硝酸的反應原理、了解工業上氨氧化制硝酸的反應原理。
(2)了解王水等的性質。
(3)掌握有關硝酸反應的計算
2.能力和方法目標
(1)通過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學習,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有關硝酸的計算,提高計算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玻爾跟諾貝爾獎的故事,對學生進行受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硝酸的強氧化性的鞏固。
[教學過程]
[復習鞏固上堂課內容]
讓學生完成下列各個問題,可以獨立完成,若不能獨立完成也可以相互間進行討論。
問題1:在硝酸溶液中滴加酸堿指示劑,能使酸堿指示劑變色,再加熱時會產生褪色現象。在品紅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氣體會褪色,再加熱又會變紅色。請分析上述產生這兩現象的化學反應原理。
問題2:什么叫“王水”?“王水”的性質上有什么特征?
[教師介紹]化學家玻爾巧妙珍藏諾貝爾獎章的故事。讓學生體會,科學家那種強烈的愛國心和科學智慧完美統一。
問題2:下面是氮及其化合物間的轉化關系,請寫出其中各步轉化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引入]在上列轉化反應中,找出能用于工業制硝酸一條反應路線。
[學生活動]
學生討論后,意見逐漸統一到下列兩條反應路線上。
反應路線一:N2→NO→NO2→HNO3
相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N2+O22NO(屬于吸熱反應)
2NO+O2=2NO2(屬于放熱反應)
3NO2+H2O=2HNO3+NO(屬于放熱反應)
反應路線二:NH3→NO→NO2→HNO3
4NH3+5O24NO+6H2O(屬于放熱反應)
2NO+O2=2NO2(屬于放熱反應)
3NO2+H2O=2HNO3+NO(屬于放熱反應)
[引導學生討論]上述兩種反應途徑,哪種更適合用于工業上制取硝酸
學生從反應的可能性、原料、能量消耗等各個方面進行討論可得出結論。
[教師講授介紹現代工業制硝酸的方法]早期工業曾有硝石法、電弧法制硝酸,現代工業上一般都采用氨氧化法制硝酸。
[板書]
3.硝酸的工業制法------氨氧化法制硝酸
反應原理:
4NH3+5O24NO+6H2O(屬于放熱反應)
2NO+O2=2NO2(屬于放熱反應)
3NO2+H2O=2HNO3+NO(屬于放熱反應)
生產步驟和產要設備:
氧化爐:氨氧化成一氧化氮;
吸收塔:一氧化氮轉化成二氧化氮,用水吸收二氧化氮生成硝酸。
蒸餾濃縮:用濃硫酸或硝酸鎂作吸水劑進行蒸餾濃縮可得到更濃的硝酸。這種方法可制得96%以上的硝酸溶液。
[引導]實驗室若要制取硝酸,應該選什么作為原料?同學們可以聯系實驗室制氯化氫的方法進行類比。
[板書]
4.硝酸的實驗室制法
實驗室可用硝酸鈉跟濃硫酸反應制取硝酸:
NaNO3+H2SO4(濃)NaHSO4+HNO3↑
注意,一般情況下,該反應不需高溫,以使硫酸氫鈉跟硝酸鈉進一步反應(這一點跟實驗室制氯化氫氣體有差異)。
[引導]硝酸的化學性質比較復雜,有關硝酸的計算問題也比較復雜,下面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有關硝酸參加反應的計算問題。
5.有關硝酸的計算
例1:某化肥廠用氨制備硝酸銨。已知:由氨制NO的產率是96%,NO制HNO3的產率是92%,硝酸跟氨合成硝酸銨。則制取硝酸所用去的氨的質量占總消耗氨的質量分數是多少?(不考慮其他方面的損失)
解析:設氨的總的物質的量為1mol,制硝酸所用的氨為xmol,則與硝酸反應的氨為(1-x)mol。根據題意,反應關系為:
NH3~HNO3
1mol1mol
x×96%×92%yy=x×96%×92%
NH3+HNO3~NH4NO3
1mol1mol
1-xx×96%×92%
即有:(1-x)=x×96%×92%解得:x=0.531mol
所以制取硝酸所用去的氨的質量占總消耗氨的質量分數為53.1%。
題2:在c(NO3-)等于4mol·L-1的硝酸銅和硝酸銀的100mL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鋁粉,充分反應后過濾,將濾紙上的沉淀干燥后稱重為24.8g。將此沉淀加入稀鹽酸中無氣體產生。濾液中滴入氯化鈉溶液無現象,后加入過量的稀氫氧化鈉溶液得到沉淀,過濾,加熱,冷卻,稱重為4g。求參加反應的鋁的`質量。
[解析]題中所述的反應關系可表示成如下:
再結合溶液中NO3-離子守恒進行整體分析。
由于反應前NO3-是以Cu(NO3)2、AgNO3形式存在,反應后NO3-是以Al(NO3)3、Cu(NO3)2形式存在,所以有:
m(Al)=(4mol·L-1×0.1L-)××27g·mol-1=2.7g。
參加反應鋁粉的質量為2.7g。
[鞏固練習]
1.實驗室可以利用硝酸鈉跟濃硫酸加熱制取硝酸,這是利用了硝酸的()。
(A)氧化性
(B)強酸性
(C)不穩定性
(D)揮發性
2.工業上用氨的催化氧化法制取硝酸時,先制成質量分數為50%左右的硝酸,再制成質量分數為96%的濃硝酸,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A)加熱蒸發濃縮
(B)加生石灰吸去水分后再過濾
(C)加硝酸鎂后再蒸餾濃縮
(D)加入濃硫酸后再分液
3.在容積為672mL的燒杯里充滿NO、NO2混合氣體,將其倒立在水槽里,去塞后再緩緩通入280mLO2,反應恰好完全,且水充滿了燒瓶(所有氣體體積都已折合為標準狀況)。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總反應為:NO+NO2+O2+H2O=2HNO3
(B)總反應為:4NO+8NO2+5O2+6H2O=12HNO3
(C)燒瓶中硝酸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03mol·L-1
(D)燒瓶中硝酸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045mol·L-1
4.某金屬與稀硝酸恰好完全反應生成NO2,消耗金屬和硝酸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3,則該金屬可能是()。
(A)Cu
(B)Ag
(C)Al
(D)Fe
5.有關物質有如圖1-3-4所示的轉化關系。其中,A的濃溶液與單質B在加熱時才發生反應①,A的稀溶液與足量B在加熱時才發生反應②,D的稀溶液與苯酚溶液混合后呈紫色。據此填空:
(1)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A_______,D________,E_______。
(2)反應④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出反應②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硝酸》教案 篇五
一、學習目標
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質和重要用途;
2.掌握硝酸的化學性質——不穩定性和強氧化性;
3.知道工業上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反應原理;
4.通過觀察濃、稀硝酸與銅反應的實驗,培養觀察能力、分析和比較能力;
5.介紹波爾巧藏諾貝爾金質獎章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硝酸的特性——不穩定性和氧化性;
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反應原理。
三、設計思路
由氮元素存在變價引入硝酸內容的教學,接著介紹硝酸的重要用途,引導學生將理論與生產實際聯系起來,激發他們學習理論知識的積極性。硝酸性質的教學按照人們認識新事物的一般過程展開,首先通過簡單的觀察來認識硝酸的物理性質,在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發現HNO3的特性——不穩定性和強氧化性。在對稀HNO3與銅的反應進行探究的時候,對教材中的實驗進行了一定的改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硝酸的工業制法,再一次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整理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轉化關系,深化本課以及本單元的內容。
四、教學過程
[引入]
試分析下列轉變關系中氮元素的化合價變化。
NH3→NO→NO2→HNO3
[過渡]
氮元素處于最高價態的'硝酸是硝酸型酸雨的有害成分之一,但它在工農業生產中的用途也是非常廣泛的。
[板書介紹]
一、硝酸的用途:制氮肥、塑料、炸藥、硝酸鹽等。
[過渡]
為了更加科學合理地利用硝酸,我們需要進一步認識它的有關性質。認識一種物質,人們通常從表面入手,不斷深入其內部的本質。那我們就先來認識一下硝酸的“表層”性質。
[觀察與思考]
打開一瓶濃硝酸的瓶蓋,聞其氣味,觀察其揮發現象。
[板書小結]
二、硝酸的物理性質。
硝酸是無色、有刺激氣味的液體,易溶于水,低沸點(83℃),易揮發。常用硝酸密度為1.503g/cm3,濃度為69%,15.6mol/L。
[過渡]
在學習了“表層”性質的基礎上,下面我們來深入研究硝酸的“深層”性質。
[板書]
三、硝酸化學性質
1.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一元強酸HNO3=H++NO3-
[討論]
①久置濃硝酸為什么呈黃色?
[回答]
久置硝酸分解產生的NO2溶于溶液中,使得溶液變黃!
[板書]
2.硝酸的不穩定性:4HNO3=O2↑+2H2O+4NO2↑
[討論]
②硝酸應如何保存?
硝酸保存在避光、低溫處。
[過渡]
硝酸中的氮元素化合價處于最高價態,我們可以由此推測它只具有氧化性,事實是否如此呢?下面大家通過實驗來探究一下。
[板書]
硝酸與金屬的反應
[實驗探究]實驗濃、稀硝酸與銅的反應。
[實驗計劃]
①是否能觀察到明顯實驗現象?
②是否有氣體生成,如果有,氣體是什么顏色。使生成的氣體接觸空氣,氣體顏色是否發生變化。
③溶液顏色有什么變化。
[實驗探究1]
①濃硝酸與銅反應
現象:銅片溶解,常溫下反應劇烈;有紅棕色的氣體產生;溶液由無色變為藍色。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Cu+4HNO3(濃)=Cu(NO3)2+2NO2↑+2H2O(注:方程式由學生根據反應現象推測歸納后寫出)
[實驗探究2]
②稀硝酸與銅反應
現象:反應緩慢,銅片溶解;有無色的氣體產生,氣體接觸空氣時立即變成紅棕色;溶液由無色變為藍色。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注:方程式由學生根據反應現象推測歸納后寫出)
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3Cu+8H++2NO3—=3Cu2++2NO↑+4H2O
(注:離子方程式由學生當作課堂練習自行寫出)
[拓展視野]
常溫下,濃硝酸使鐵、鋁發生“鈍化”。
Fe+HNO3(濃)→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鈍化)
Al+HNO3(濃)→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鈍化)
[追問]
為什么可以用鋁槽車裝運濃硝酸?
[回答]
鈍化使金屬的化學活動性大大降低,耐腐蝕性大大增強。因此在常溫下可以用鋁槽車裝運濃硝酸。
[板書]
濃硝酸能與某些非金屬反應。
C+4HNO3(濃)=CO2↑+4NO2↑+2H2O
[ppt演示]
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過程。
[閱讀]
教材101頁,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分析原理,歸納步驟。
[歸納][板書]
硝酸具有強氧化性。(注:教師在學生歸納下面三條性質之后進行板書)
(1)能與大多數金屬反應,但一般不生成氫氣。
金屬與濃硝酸反應一般生成NO2,與稀HNO3反應一般生成NO。
(2)常溫下濃硝酸使鐵、鋁鈍化。
(3)濃硝酸能與某些非金屬反應。
[拓展視野]
王水:濃HNO3和濃HCl(體積比1:3)混合物,能使一些不溶于硝酸的金屬如Au、Pt等溶解。
玻爾是丹麥著名的物理學家,曾獲得諾貝爾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玻爾被迫離開將要被德國占領的祖國。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國的決心,他決定將諾貝爾金質獎章溶解在王水里,裝于玻璃瓶中,然后將它放在柜面上。后來,納粹分子竄進玻爾的住宅,那瓶溶有獎章的溶液就在眼皮底下,他們卻一無所知。這是一個多么聰明的辦法??!戰爭結束后,玻爾又從溶液中還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鑄成獎章。新鑄成的獎章顯得更加燦爛奪目,因為它凝聚著玻爾對祖國無限的熱愛和無窮的智慧。
[發散思維]
在稀硫酸中加入銅粉,銅粉不溶解,再加入KNO3,發現銅粉溶解,為什么?
3Cu+8H++2NO3-=3Cu2++2NO↑+4H2O
[比較學習]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規律比較
[過渡]
如果我們需要大量硝酸用于各種生產活動,那么如何通過工業方法來制取它的呢?
[板書]
四、硝酸的工業制法
[投影]
工業上制備硝酸的過程如下:
(1)氨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與氧氣發生反應,生成一氧化氮;
(2)一氧化氮進一步被氧氣氧化成二氧化氮;
(3)用水吸收二氧化氮生成硝酸。
試寫出各步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4NH3+5O2=4NO+6H2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注:方程式由學生根據反應上述文字過程描述自行寫出)
[作業]
教材第102頁:練習與實踐第2、3題。
《硝酸》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用比較的方法(與硫酸比較)學習掌握HNO3的性質。
二、教學重點、難點:
HNO3的化學性質。
三、教學方法:
目標教學法+實驗探究法+閱讀訓練
四、教學設計:
(分兩課時完成)
1、教師陳述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及任務,讓學生明確學習重點。
2、一分鐘記憶力比賽:C+HNO3—、Cu+HNO3(濃)—、Cu+HNO3(?。?、HNO3—(學生快速記憶,并整理到錯題本上)。
3、關于HNO3物理性質的教學。采用一分鐘記憶力比賽,然后讓學生復述回答,師生評價、補充。然后教師設疑:為什么“發煙”二字用引號?(意在強調煙和霧的區別)。
4、關于HNO3化學性質的教學,程序如下:
(1)開展4分鐘閱讀競賽(粗讀),回答下列問題:濃HNO3和濃H2SO4在化學性質方面有何異同?(學生回答,師生總結完善)
(2)分別學習HNO3的化學性質——不穩定性和氧化性。
具體如下:
A、關于HNO3的不穩定性的教學。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讓學生閱讀探究:(約5分鐘)
(1)為什么應把HNO3(特別是濃HNO3)盛放在棕色瓶中?以前我們接觸過的。物質中,哪些物質也要盛放在棕色瓶中?
(2)為什么我們有時可以看到濃HNO3呈黃色?(3)分析HNO3分解反應原理:a.被氧化、被還原的元素分別是什么?b.氧化產物、還原產物分別是什么?c.電子轉移數是多少?試用單線橋法表示,討論學習后,教師板書。
B、關于HNO3的氧化性的教學,教學程序如下:
(1)實驗探究:讓兩組同學分別演示濃HNO3、稀HNO3和Cu的反應,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表述現象,并分析原理,教師板書方程式。(約5分鐘)
(2)閱讀探究:讓學生開展3分鐘閱讀競賽,歸納總結金屬和HNO3反應的規律,并和濃硫酸相比較。最后通過提問,補充、完善,師生總結并做好筆記。(約8分鐘)
(3)關于HNO3和C及其它物質的反應,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自學完成。(約3分鐘)
附:板書設計:
一.HNO3的物理性質無色,易揮發,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密度為1.5027g/cm3,沸點83℃,98%以上為“發煙”硝酸。
二.HNO3的化學性質
1.不穩定性:宜保存于棕色瓶中的物質:HNO3、AgNO3、AgCl、AgBr、AgI、Cl2水、HClO等。
2.氧化性:和金屬反應:HNO3和金屬反應的規律:
①HNO3能和大多數金屬發生反應(除Au、Pt等外),而且主要不生成氫氣。
②常溫下,Al、Fe等金屬能在濃HNO3中發生鈍化。
③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氫以后的金屬Cu、Ag、Hg等與HNO3反應,主要生成NO2,與稀HNO3反應,主要生成NO。Cu+4HNO3(濃)====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B、和非金屬反應C+4HNO3===4NO2↑+CO2↑+2H2OC、和有機物等反應D、與Fe2+、S2-、I-、Br-、SO32-等反應。
五、布置作業:
課本習題P16:三、1.2.四。
六、教學反思:
1、加強問題設計,可以大大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開展閱讀比賽、記憶力比賽,可以很好地訓練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閱讀能力。那么如何更好地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指導和訓練,應是我們努力學習并加以研究解決的問題。
以上內容就是一秘范文為您提供的6篇《《硝酸》教案》,能夠給予您一定的參考與啟發,是一秘范文的價值所在。